我之前提到说,小说中的林黛玉开悟了,薛宝钗也开悟了,当然了,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曹雪芹自然也是开悟了的。
《西游记》这个小说是佛家的修行指南,那理所当然的,能写指南的吴承恩也是开悟了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的那首主题曲写得非常美,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,从这个词也可以看得出来,这位杨先生也是开悟了的。
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
杨慎
滚滚长江东逝水,浪花淘尽英雄。
是非成败转头空。
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。
白发渔樵江渚上,惯看秋月春风。
一壶浊酒喜相逢。
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谈中。
没有开悟的人,写不出这样的句子来。
也许可以堆砌出华丽的词藻,但是,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意境。
南怀瑾先生讲座的时候,提到了袁世凯的二儿子袁克文,说他是个才子,他写了首小诗:
小院西风向晚晴,嚣嚣恩怨未分明;
南回寒雁掩孤月,东去骄风动九城;
驹隙留身争一瞬,蛩声吹梦欲三更;
山泉绕屋知深浅,微念沧波感不平。
南先生没说袁克文开悟了,而是说人家比他是曹操的儿子曹植,是个才子,写的这首诗,真是好诗,外表不像是佛法,真实里子有佛法。
实际上,单从这首诗看,袁克文怎么说也是小有所悟的。
我经常说,这个开悟了,那个开悟了,有些人就对此有些不屑,或者有疑问,到底什么是开悟?怎么看一个人有没有开悟?不是说,迷即众生,悟即是佛吗?那开悟了不就是佛了吗?你这样说,那这些人都是佛了吗?
这就是对开悟理解上的问题。
开悟分见悟与证悟,见悟是知道,证悟是做到。
什么是见悟,什么是证悟呢?就象一个山村的农夫,第一次见飞机,哇,惊奇得不得了,从北京到三亚,一会儿就到了,并且,那个叫飞机的大家伙,虽然有翅膀,也不忽扇就可以飞。
他知道了,人还可以这样快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,这就叫见悟。
然后,他立志也要坐飞机,或者拥有一架自己的飞机。
后来,他真拥有了,这个叫证悟。
从见到到最后的拥有,就是见悟与证悟之间的区别。
见悟与证悟之间差多远呢?在佛教里来说,差十万八千个十万八千里!你以为成佛那么容易啊,象释迦牟尼成佛,那是累生累世修行,六度万行,这样,在释迦牟尼这一世成就了,可不是就靠的这一生这一世的修行而成功的。
就比如烧水,前面烧了一大捆柴了,最后又加了一把,水开了。
水开是因为最后这一把柴,但又绝不是因为这一把柴而开了。
这句话说着绕,但大家都是明白的。
就是这个道理。
所以,我经常说,某个人开悟了,别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。
每一个人都不是突然冒出来的,象这些 说白了就是开悟了的人,就是佛教中所说的道门利器,有慧根的人,什么是慧根?就是往世修了多少世而这一生带着来的。
通俗来讲,这个就叫天分。
佛教有些大德,从一出生就是食素的,或者说,在娘胎的时候,母亲就是食素的,这就是胎里素,这都是往世修行的结果。
象那个长了人面疮的唐朝的悟达国师,前世曾是袁盎,之后的十世都是大修行人。
所以,慧根是累生累世修行培养出来的。
所以,象六祖慧能本来是个柴夫,听闻一句经文就开悟,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事情。
更何况,这里面还有一种情况,有些人,是佛菩萨乘愿再来,是佛菩萨的化身,他开悟,也是没什么好奇的。
这里面还有一个事情很重要,就是我们要谨慎地看待每一个人。
我如果说某人开悟了,有人不屑于此,或者奇怪,那就要自己反思一下了。
第一个,这样的人,可能抱持着一个观点,开悟只是出家人的事,不是在家人的事。
要知道,这是一个多大的偏见。
南先生不是提醒我们吗?几大菩萨,除了地藏王菩萨现的是和尚相外,其他象观音、文殊、普贤都是现的居士身,和佛同时代的有个维摩诘居士,现的也是居士身,但实际上他已经是佛了,并且是古佛再来。
他当时讲了一番话,这番话记录下来,就是现在看到的《维摩诘经》。
在佛教里面,只能是佛亲口所说的才叫经,但是,我知道的有两个例外,一个是《维摩诘经》,一个是《六祖坛经》,非佛所说,但都叫经。
所以说,真正学大乘的,大都是居士。
所以,那些普通人,在家俗人,居士,他们开悟,是自然而然的事情,没什么好奇怪的。
这些人很多早都修到菩萨的境地了,只是,普通人根本看不出来而已。
第二个,就是要把见悟和证悟分开。
我讲某人开悟了,基本上都是指见悟而言。
就好比,没坐过飞机,还没见过吗?见过飞机的人就多了去了。
同样的道理,很多人没有证悟,但是,证悟后的那种境界,很多人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瞥见到。
就是领会吧。
所以,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。
第三个,要把佛性,佛,佛教主这三个概念分清。
佛言,人人皆佛。
这是从佛性上来讲的。
一念迷即众生,一念净即是佛。
这话也没错的。
因为,当一个人那一念净的时候,就相对于那一念时的他而言,他是佛。
这个是绝对没错的。
但是,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不知道为什么大德们都不讲,就是,那一念过了,又不清净了,那就又是众生了。
这里有一个时间相对性。
念念清净,念念相续,毫不中断,这就是定了,永远定在这种净念中,就是近似于佛了。
注意,是近似于佛,还不是佛。
还要普度众生才能成为真的佛。
佛不只一个,我发现很多人对此有偏见,就是认为佛只有一个,就是释迦牟尼,释迦牟尼是教主,是佛主,不是说,只有他一个人达到了这个境界所以他是教主,而是,轮到他值班而已。
和他同一境界的佛多了去了,无可计数。
这一点是特别要注意的。
所以经中大多都是佛在讲法,这还是为了方便众生,如果,一会儿是这个佛讲,一会儿是那个佛讲,就象开会的时候,没个主次,谁都说,那就太乱了。
并且,成佛,不是为了求清净,而是度众生的,到哪里度?到世间来,这和佛所讲的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是一个道理,同时,佛是尽虚空遍法界的,同时,众生当以何身得度,佛菩萨即现何身以度之,这些都是要注意的,这些整明白了,再看谁谁开悟就是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了。
见悟,说容易也难。
无上甚深微妙法,百千万劫难遭遇。
又言,人身难得,中土难生,名师难遇,佛法难闻。
所以说,不要讲证悟,单就见悟,太难了。
百千万劫难遭遇,这是指听闻佛法,而要见悟,更是难上加难,所以说不容易。
就象虚云老和尚讲的走遍天涯寻知己,未识若个是知音。
真正见证的,一个时代,也是屈指可数,没有几个的。
说容易,就只在一念之间。
见悟了,不是说他就可以成佛了,或者,这一生就有大成就了,也不是。
他不精进,道心也同样会退转。
就好象一农人看到飞机,他虽然知道坐飞机好,但是,他觉得自己没这个命,也不再去想太多。
所以,他的这个见就只停留在见上了,没有半点真修实证。
又或者,执着于一境,入了魔道。
这都是可能的。
讲这些,一是为了说明,我有时讲到开悟,更多指的是见悟而言,不是证悟,见悟与证悟两个概念要分清;另一个,开悟不只是和尚的事,在家人开悟也是稀松平常的;第三个,说某个人开悟了,只是针对他的某句话某首诗偈而言,是指,他的这句话这首诗偈的境界是一个开悟的境界,没说他已经大成就或者未来会大成就,这个是要特别强调的,不然,真的会有误会。
乔一数字能量学 ,手机号码中隐藏在身边的破财数字?
很多时候,我们不是没有能力,也不是无法得到大的钱财,而是钱财总是与我们开玩笑,来去匆匆,总是无法稳定下来,这个时候,很多隐性的破财数字会围绕着我们,比如:号码尾数0201,这种数字看着不仅简单,还好记,但是却能够让我们的钱财得而复失,而且还无法预料,
数字能量手机号码中,数组0201,是由21与数字0组合而成的,21是绝命磁场,是凶星,数字0是伏位的范畴,但又区别于伏位,
何为数字能量绝命为什么说手机号码尾数中出现0201是隐形的破财数字呢?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两种数字的特点,数字能量中,绝命磁场代表的数字是:12/21、69/96、48/84、37/73,能量由高到低,
绝命磁场是一种起伏两极化的状态,他们做事乜有中间的灰色地带,多数是情况清晰,两级分明,他们看问题,也是这样,很难有弹性空间,让人觉得直接,甚至是现实,
绝命磁场的人,与人交往的时候,很不喜欢,游走于关系复杂的人群,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开诚布公的,不需要遮遮掩掩的,如果他们遇到这类事情,或者被这种事情伤害,尽管有商量的余地,但是很难再去相信对方,
这种黑白分明的做法,他们对第一印象比较重视,如果第一印象不好,以后就很难有好的看法,他们这种选边站的做法,很容易站在认为正义的一面,也可能是弱者的一面,也容易被牵连,或者帮助了哥们,也很难得到对方的仗义,
因此,这种与人交往的方式,不适合做人际关系相关的事业,而他们聪明的头脑,适合做幕后事业,他们会提出很多利益最大化的建议,
绝命磁场的人,是很孤僻的,是一种高冷的特征,让人很难接近他们,而他们也的确喜欢独处,他们认为,他考虑的方法,是最好的,是效率最高的,有了别人的参与,很容易降低效率,错失机会,因此,喜欢单独行使,
他们这种决断力,很多时候,是敢于冒险,他们不惧风险,认为风险背后的回报,是非常诱人的,因此,他们不吝啬付出,而付出的时候,也会得到大回报,
从他们的角度来看,喜欢做付出多回报多的事情,当他们冒险的时候,也会增加筹码,稍有不慎,很容易付诸东流,这个时候,很容易出现资金短缺,或者负债累累,因为,他们不服输,认为还有机会扳回局面,会不停的投入,
数字0是伏位的范畴,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,具有隐藏的特征,这是由于,数字0是无的特征,也就具有了隐藏的特征,既然是隐藏,就是暂时看不到,而又随时会出现,
数组0201,他们做事执着,只要自己决定事情,很难改变他们,而他们一般又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,忽略了关键问题,而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花费,而且特别被动,有无法解决,只能等待最坏的结果,
这个时候,对于花销或者付出的事情,必须多听听别人的建议,多想想:这么好的东西,为什么别人不做呢?